罗浮山养生解密:葛洪两入罗浮山的经过

来源:本站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7-19    2045 次浏览    [返回]
罗浮山风景秀邃,气象新奇,自秦汉以来就以“仙灵窟宅”闻名。 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姚木森 摄葛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、医家、化学先驱,对后世神仙道教的形成及中医药学说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,他因此被尊为岭南道教宗师、岭南医学开山始祖等。而他一···

147252062884753646.JPEG

罗浮山风景秀邃,气象新奇,自秦汉以来就以“仙灵窟宅”闻名。 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姚木森 摄


葛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、医家、化学先驱,对后世神仙道教的形成及中医药学说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,他因此被尊为岭南道教宗师、岭南医学开山始祖等。而他一生前后两次不远千里,移居岭南,栖隐罗浮山,并在罗浮山修道终老,这段栖息罗浮的经历,是葛洪一生宗教活动和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奠定了葛洪的学术成就。


东时记者查阅史料发现,葛洪一生游历的大山名川甚多,全国多省都留下了众多的葛洪遗迹,但唯独罗浮山是葛洪遗产保留最多、享誉全国的胜地。这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:葛洪为什么要选择罗浮山?


葛洪两入罗浮山经过


葛洪第一次到罗浮山,是在晋惠帝光熙元年(306)——他24岁的时候。年轻时的葛洪好学多才,“以儒学知名”,曾参加镇压石冰叛乱,任将兵都尉,后迁伏波将军。适逢好友嵇含被封为广州刺史,邀请葛洪出任参军,并作为先遣去广州。


不料时局变幻,嵇含在襄阳遇害,滞留在广州的葛洪深感“荣位势利,譬如寄客,既非常物,又其去不可得留也”。于是他开始带着一种对尘世的失望感,转而热衷仙道,选择了有着浓厚仙道氛围的罗浮山栖隐学道。在此期间,他与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成婚,两人结成神仙眷侣,精究医药,为百姓治病。鲍姑擅长灸法,葛洪撰写于此期间的重要医药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就收录了大量灸方,可谓是葛氏夫妇的智慧结晶。


晋愍帝建兴二年(314),葛洪返回故里,时仕时隐。他第二次南下罗浮,已经是晋成帝咸和七年(332)。彼时,他已年过五十。《晋书》载:“(洪)以年老,欲炼丹以祈遐寿,闻交阯出丹,求为勾漏令。帝以洪资高,不许。洪曰:‘非欲为荣,以有丹耳。’帝从之。洪遂将子侄俱行。至广州,刺史邓岳留,不听,去,洪乃止罗浮山炼丹。”晚年的葛洪在罗浮山“优游闲养,著述不辍”,直至终老。


葛洪举家迁居岭南罗浮山的目的是为了炼丹修道。然而,天下名山众多,葛洪何以选择罗浮山作炼丹修道之所?


147252063019079320.JPEG

在即将揭馆的葛洪博物馆内,有一口长生井。 《东江时报》记者杨建业 摄


原因一 自秦汉以来就号称仙山


在广袤中国众多的名山中,罗浮山的确是一座占尽仙气的神奇而魅力十足的名山。远古传说罗浮山是浮山泛海嫁罗山形成的:浮山是蓬莱仙岛的一个别岛,昔时洪水泛涨,浮海而来,附于罗山,崖岩相合,故合名罗浮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十一引《罗浮山记》曰:“罗,罗山也。浮,浮山也。二山合体,谓之罗浮。”刘昭注《汉志》云:“罗山自古有之,浮山即蓬莱山,自会稽浮海而来傅于罗山,合而为一,因名。”


相传渤海中有三座神山,名曰“蓬莱”“方丈”“瀛洲”,仙人居之,有不死之药。秦始皇闻于方士,欲求仙人不死药,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。神山可望而不可即,终莫能至。或有好事者附会其间,有“蓬莱”一股仙山,浮海至与罗山合,此可见罗浮山早已以仙山名扬中土。


宋道士邹师正《罗浮指掌图记》曰:“名山异境,散布人寰。其知名者,有十大洞天。五在江浙,三在梁益,与夫洛京一、惠阳一而已。洛京,衣冠都会之地;江浙、梁益,舟车奔辏之乡,辙踵辘轳,往来不绝。其林泉之美,登览之便,著于有闻,盖地势使然也。独罗浮邈处海上,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。间有能至之者,非逸世高蹈之士,必希仙慕道之人。”


可想其时,罗浮被视为神山——“蓬莱一阜”,远处南海,荒僻岭外,慕名者却难至其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葛洪的从祖葛玄、师父郑隐,据史载都有修道罗浮山的经历,葛洪追随先辈师辈慕名而来,更是情理之中。


原因二 闻名中原的逍遥乐土


罗浮山闻名于中土,始于西汉初年。汉文帝前元元年(前179),陆贾奉使南越,回到汉廷后大加赞誉:“罗浮山顶有湖,环以嘉植”。


秦汉以降,岭南虽已被开辟为帝国的疆域,但王朝的统治长期局限在一些交通要道和郡县治所附近地区,其余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仍处于无君主的部族状态。古代岭南尤其是罗浮山,远离统治权力中心,是一块“山高皇帝远”的逍遥乐土,正如欧阳修所说:“所谓罗浮、天台、衡岳、庐阜、洞庭之广,三峡之险,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,乃皆在乎下州小邑,僻陋之邦。此幽潜之士、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。”


虽然古代岭南作为蛮荒的边陲之地,但因此也带来了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局面,与中原的政治动荡、战乱频仍形成鲜明对比。


秦末,中原罹难,群盗蜂起,先是英布、彭越起事,接踵而来的是陈胜、吴广的暴动以及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争霸,战火纷飞,各地“诸侯起兵,独南海晏然”。秦亡时,南海尉赵佗乘机割岭而王,创立南越国,“称制,与中国侔”,他执行“和集百越”政策,使“民夷稍稍安辑”,岭南免受战争的洗劫。


岭南这种疏远封建礼教、社会较中原稳定的特点,既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,也为仙道修炼提供了一块净土,如牟子所言:“灵帝崩后,天下扰乱,独交州差安。北方异人咸来在焉,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。”


能为长生辟谷之术的人,无疑都是修道之人,他们看中岭南的安定,慕名而来。如葛洪就是冲着岭南这块“化外之地”“逍遥乐土”而南来的。《抱朴子外篇·自叙》称他“正遇上国大乱,北道不通,而陈敏又反于江东,归途隔塞……遂停广州”,先后两次进入罗浮山,从事炼丹传道活动。


原因三 逆水仙源盛产丹砂灵药


《道书》贵逆水,而东江是由东往西流,这在“无水不东流”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,故《广东新语》云:“或以为无水不流东,此水乃自龙川县夹城十里西流,《道书》最贵逆水,此罗浮所以为仙源。”东江水的逆流,迎合了道教的需要,罗浮山由是成为仙源。


罗浮山之所以成为古代方士公认的仙源,除了特殊的地理形势外,独特的物产亦是重要的原因。岭南自古因受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,物产明显与岭北不同,比如陆胤《广州先贤传》称:“粤产素多奇瑰之货。”范晔《后汉书》也云:“旧交阯土多珍产,明玑、翠羽、犀、象、玳瑁、异香、美木之属,莫不自出。”岭南这些稀有而贵重的物产尤其是矿产,无疑是自然地理环境对岭南先民的赐予,同时也成为追求长生不死的仙人道士的炼丹之材。这些中原所罕见的丹材,几乎在罗浮山地域都能找到。


葛洪认为丹砂为仙药之首,而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丹砂盛产之地。岭南产丹砂的地方很多,著名的有容州、邕州、宜州、桂州、广州等地。《仙经》认为广州的丹砂特别好,“越砂,即出广州、临漳者,此二处并好”。为此,不少仙道慕名而来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初年,葛洪也因“欲炼丹以祈遐寿。闻交阯出丹,求为勾漏令”,“至广州,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,请留之。洪遂复入此山(罗浮山)炼神丹”。由此亦可得知,葛洪在罗浮山炼丹所需的丹材,大抵来自距离罗浮山不算远的广州。


金银也是上乘仙药,而古代岭南向属多金之地。罗浮山有金矿的史料记载虽不多见,但可以确定在罗浮山西麓的增城县,在清末时被德国矿师勘知有一金矿。至于银矿,惠州则处于广州-福州银矿集中区之中,自古以来就盛产银矿,罗浮山也不例外。屈大均记云:“罗浮一洞,有大银版无数。”


至于芝类和草药,罗浮山更可谓数不胜数。葛洪《抱朴子内篇·遐览》就著录有《木芝图》《菌芝图》《肉芝图》《石芝图》《大魄杂芝图》各一卷,专门论述诸芝的长生功效。葛洪上罗浮山采药时,采到的灵芝五颜六色,他描绘道:“赤者如珊瑚,白者如截肪,黑者如泽漆,青者如翠羽,黄者如紫金。”屈大均也说:“芝生罗浮最多,有二十四种。”可见罗浮山芝类品种之多。


罗浮山由于山峰突兀,草木葳蕤,药物繁盛,千百年来一直是举世公认的天然中草药宝库,有着享誉千年的“洞天药市”,时至今日仍有着1200多种中草药。这些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材之中,又数“菖蒲”和“桂”最受仙家道士的追捧。


由此可见,罗浮山及周边一带盛产丹砂灵药,正如葛洪所说:“篱陌之间,顾眄皆药。”这无疑为古代道士炼服仙药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。加之“蓬莱一股”的神仙传说、扼握逆水的地理优势,两晋以前的罗浮山,成为了天下仙道所向往的“仙灵窟宅”。


原因四 罗浮山与道教有不解之缘


翻阅历代《罗浮山志》,不难发现里面有大量关于仙人、仙境和修仙的记载,俯拾皆是。《广东新语》载:“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,罗浮之有游者,自安期始。自安期始至罗浮,而后桂父至焉,秦代罗浮之仙,二人而已。安期固罗浮开山之始祖也,其后朱灵芝继至,治朱明耀真洞天,华子期继至,治泉源福地,为汉代罗浮仙之宗,皆师乎安期者也。”


由此可见,自秦以后,两晋以前,罗浮山就已经是道家术士采药修道的地方。


屈大均所说的安期生,可谓罗浮道教史上仙名最著者。秦代方士安期生在罗浮山修炼,服食十二节菖蒲成仙。《集仙集》载:“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,酣玄碧香酒。醉后呼吸水露,皆成酥醪。”自安期生飞仙之后,罗浮山就成了秦汉之际四方术士梦寐以求的寻仙、修仙的圣地,故安期生被后人尊为罗浮道教祖庭的开山始祖。


安期生之后,秦汉间在罗浮山修炼成仙的玄门高人,还有随“安期生南游罗浮,获异人传授‘黄金丹法’”的李少君;有从李少君处得“灵飞散”仙去的东郭延;有尝往来罗浮,得东郭延授“九精炼气,辅星在心”之术,复以神丹刀圭服之道成的姚俊;还有“在罗浮学道,行斗步之道及洞元五符”的任敦等。


南宋道士留元长在《金丹世系记》大致描绘了罗浮山晋以前的道教传授谱系,凸显了罗浮山金丹世系的宗教神圣性和神秘性,强调罗浮山金丹修炼的悠久历史渊源和浓厚传统。


在汗牛充栋的道家文献中,罗浮山的神仙传说则更早,甚至能追溯到周朝。比如周穆王在罗浮山度道士说。杜光庭《历代崇道记》:“穆王于昆仑山、王屋山、嵩山、华山、泰山、衡山、恒山、终南山、会稽山、青城山、天台山、罗浮山、崆峒山致王母观,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。”


周穆王为约公元前10世纪人,比周夷王还早,其时,道教尚未正式形成,于罗浮山度道士,只是道士杜光庭出于对道教的一种信仰,但也反映出当时的岭南可能已有类似道教的活动。


又如浮丘公得道罗浮说。《大清一统志》载:“周灵王时有浮丘公者,南海人,偕王子晋入嵩山,后适罗浮得道。”据这两则传说,或可认为罗浮山在周代时已为贵族人士认识了。


古代罗浮山殊异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,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。或许正是这种天时地利,才促使葛洪两入罗浮山炼丹布道,成就了罗浮山岭南道教祖庭的历史地位。


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


罗浮山至今仍保留多处葛洪的遗迹,如稚川丹灶、洗药池、长生井等,据说这些都是他当年炼制丹药的配套设备。另外还有衣冠冢、双燕亭、遗履轩、蝴蝶洞等多处纪念性胜迹,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。以他举家迁居罗浮山为主题的画作“稚川移居图”,自宋代到近代就有数十幅之多,从名家李公麟、王蒙、唐伯虎到民间画匠,都喜欢以这个主题来向葛洪致敬,寄寓清高脱俗的逸志。这些都不能不说是葛洪横亘千年不朽的独特个人魅力。

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葛洪最终选择了罗浮山作为生命的归宿,罗浮山也因此成为葛洪遗产保留最多、享誉全国的胜地,可谓名山宗师,交相辉映。


来源于今日惠州网

冬鹳堂品牌运营中心

电话:0752-3396444

地址: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开城大道北3号弘基中心7层

冬鹳堂微信公众号

冬鹳堂品牌跨境商城